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對于企業來說有什么意義呢?
發明專利申請量反映的是當年企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和重視程度,而發明專利授權量則反映的是企業在技術研發投入后的成果轉化情況。
因此,通過發明專利申請量的數據可以看到過去一年哪家企業在技術研發中投入的資金或力度較大,而通過發明專利授權量的數據則更多反映的是企業多年技術研發和專利申請積累的成果轉化情況。
兩個數據或指標對于審視企業的創新能力、創新投入和創新成果都具有比較重要的參考意義。
在最值得關注的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中,排名前十位的國內(不含港澳臺)企業依次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4,906件)、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405件)、樂視控股(北京)有限公司(4,197件)、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3,941件)、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3,778件)、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569件)、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3,299件)、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3,280件)、努比亞技術有限公司(2,912件)、國家電網公司(2,784件)。
瀏覽完2016年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再來看看另一個專利排名指標——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
2016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內(不含港澳臺)企業依次為:國家電網公司(4,146件)、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690件)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555件)、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1,587件)、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228件)、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1,027件)、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871件)、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867件)、聯想(北京)有限公司(763件)、上海華虹宏力半導體制造有限公司(721件)。
「互聯網企業強勁出擊 」
國家知識產權局從2013年起開始公布“我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前十位”名單,從2012年至2016年,華為、中興連續4年上榜,聯想曾三次上榜,OPPO、小米、騰訊、奇虎、格力則上榜2次,而樂視、努比亞則在今年首次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在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前十排名中,互聯網企業占據了6個席位,分別是華為、樂視、中興、歐珀(OPPO)、小米、努比亞。這些企業在榜單中占據了過半的席位,無疑是近幾年互聯網科技企業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2015年的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行榜中,華為位居第五,今年則直接躍升為2016年第一名,是上升勢頭最快的一家企業。
這與華為在2016年強大持續的科技研發投入分不開的。統計數據顯示,在當前中國科技公司當中,在研發上投入最大則是華為,2016年研發投入83.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606億元,排名全球第八。毫無疑問,這樣強度的研發投入是華為在2016年專利排名迅速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2016年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的最大驚喜,無疑來自最近廣受爭議的樂視。這是樂視首次上榜,就直接沖到了前三甲的位置。雖然2016年樂視因為資金鏈斷裂飽受外界的質疑,但2016年企業發明專利受理量第三名的成績,也讓人看到了樂視這家企業對于研發和專利的重視程度。
此前,國外媒體公布了一份2016年全球科技公司研發投入費用的排行榜。數據顯示,2016年研發投入最大的科技類公司是三星,他們在研發上投入資金超過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03億元。緊隨其后的是英特爾、Alphabet和微軟,他們的研發費用投入都超過1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800億元。而與這些巨量研發投入想對應的,則是三星、英特爾、Alphabet和微軟等科技公司長期占據國際科技巨頭位置。
眾所周知,國外科技巨頭企業之間也始終在專利上競爭激烈,因為高端制造一直都是科技企業進行市場競爭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此前,美國高通公司與中國企業魅族之間的專利官司、小米出征海外市場遭遇專利壁壘等等便是明顯例證。由此觀之,中國互聯網科技企業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研發投入,提升專利水平,提高科技創新實力,才能更好地與國外科技公司抗衡和競爭。
「部分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仍需加強 」
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給出的兩份2016榜單中,也有另外一個驚喜。格力電器憑借3299件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和871件發明專利授權量,均位居全國榜單第七位,成為該榜單發布以來,唯一一家上榜的家電企業。這也充分體現了格力對于創新的重視與所投入的努力。
雖然互聯網企業在2016年專利排行榜中表現強勁,但國內企業發明專利申請也有這樣一個特點: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我國在光學、發動機、運輸、半導體、音像技術、醫學技術等6個領域與國外仍存在明顯差距,例如在光學和發動機領域,國外擁有的發明專利數量分別為國內的1.4倍和1.2倍。從維持10年以上的有效發明專利來看,國外在華擁有量是國內的1.9倍,運輸領域達到了5.7倍。因此,我國仍需加強在部分技術領域的專利布局。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