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跟朋友探討中小企業的成長之道。9月23日,主題為“VR引領家電革新”的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第九期沙龍在中山召開,沙龍組委會邀請我做一個主題演講,我便把最近的所思所想和盤托出。思考得不一定成熟,歡迎各位老板和操盤手及關心中小企業成長的朋友們提出不同意見,也歡迎大家拍磚。
我的三個觀點可能會讓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不適,敬請原諒。
一、所謂打造品牌是中小企業的意淫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品牌?
廣義的“品牌”是具有經濟價值的無形資產,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識別的心智概念來表現其差異性,從而在人們的意識當中占據一定位置的綜合反映。
通俗點講,就是顧客要購買一件產品時,首先想到的幾個牌子,就叫品牌。比如顧客要買一臺燃氣灶,他的意向清單里有沒有超人?如果有,那超人就是品牌,如果沒有,就算不上。當然這個也會因地域不同而不同,首先我肯定區域品牌的存在。一個毋容置疑的事實是,顧客心里有一個心智地圖,但心智容量有限,一般來說,他的心智等式只有七個品牌。我們可以評估一下,顧客購買廚電產品的任何一件產品,七個品牌中有你嗎?
第二個問題:中小企業有品牌嗎?
“我是中小企業,要發展壯大必須打造我的品牌!”
絕大部分中小企業主都有這樣的雄心壯志和雄偉目標,因此它們都在向不同品類領域中的“大牌”學習,亦步亦趨。但是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廚衛電器的現狀:方太=高端廚電;老板=大吸力油煙機;華帝=聚能灶;萬和、萬家樂=燃氣熱水器;海爾美的=電熱水器;康寶=消毒柜……這些你學得來嗎?如果我們以品牌打造為圣經,把這些成功的品牌通通奉為圭臬,臆想有一天像品牌般榮耀。我毫不客氣地說,這好比癡人說夢。
不可否定的是,前些年部分中小企業靠“打造品牌”在市場占領一席之地,但絕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均在打造品牌的路上碰壁跌倒最后放棄。根據美國消費者心理學學家研究得出,對于同一個品類,消費者最多只能記住前七個品牌,而中小企業打造的“品牌”必然會淹沒在眾多品牌聲浪當中。今天我給大家說一個真相,所謂“打造品牌“的成功其實是企業“營銷能力”取得的成功。你以為你是品牌,其實根本不是。
我們來看看企業核心競爭力通常由哪三個要素組成:內部+外部+市場,相對應的是產品(研發、生產、管理等一系列活動)、顧客(需求、品牌)、市場(招商、推廣、促銷、渠道管理等 營銷能力)。三個占一個不一定成功,占兩個可不可以小成?我認為完全可以,而“外部”——滿足顧客需求的品牌打造,成為顧客心智等式中的七個品牌,無疑是最難的,心智太難改變了。
因此打造品牌絕不是中小企業起步階段最緊急需要解決的營銷問題。甚至可以說,所謂打造品牌是中小企業最大的敵人。中小企業正因為“中、小”,資金、技術、產品、渠道、品牌等各種資源匱乏,所以不能進入品牌的評價體系、話語體系和操作體系,對這些體系,我們要敬而遠之。一旦進入它們的體系,中小企業的短板立馬凸顯。當中小企業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將重心放在品牌的打造上,這是以己之短去攻打他人之長,勢必失敗;同時由于忽略了產品、管理等基礎工作,忽略了營銷能力的鍛造,最終的結果是得不償失,反而錯過打造自己競爭優勢的最佳時機。
事實上,市場上很多成功的中小企業,都沒有在打造品牌的路上刻意花費太多金錢和精力,而是把精力放在產品和營銷能力打造上,以適合自己的方式成長,以戰養戰,等待“風口”。
二、彎道超車不如換道行駛
那么,中小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我認為,其中的一個答案是:換道行駛。我們許多人都在談彎道超車,我總會問一句:“憑什么?”你本來技不如人,直道都跑不過人家,在更需要技術和能力的彎道超車,不要做夢了吧。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小心車毀人亡。認清自己的能力,老老實實尋找一個小切口,聚焦突破才是比較靠譜的路徑。
從“品牌主義”的路線,換到“產品主義”“渠道主義”路線,更好的辦法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在顛覆性創新出現之前,我們要想方設法進行微創新,不斷進化。換道行駛就是一種微創新——與其更好,不如不同。避開品牌的評估體系、話語體系、操作體系,不要像品牌企業那樣操作,也不要像品牌企業那樣去思考,才可能獲得一個相對安靜的成長空間。
中小企業之所以迷戀于打造品牌,是因為在工業經濟時代,產品是冗余的,而營銷和服務是稀缺的,“做品牌”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大家都熟知品牌運作四板斧:1、找一個形象代言人;2、央視二或者三頻道蜻蜓點水上點廣告;3、通過司法途徑拿個中國馳名商標;4、找一個營銷總監組建一個營銷團隊做招商和推廣。四板斧一掄開,10年前還真的可以風生水起。而在互聯網時代,營銷飽和,服務過剩,好產品卻變得日趨稀缺。回到“產品主義”,其實是對商業底層原則的回歸,因為在互聯網時代,產品才是王道。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扒開現象看本質,品牌運作“四板斧”針對的還是市場,是渠道商,而不是顧客,本質上是營銷包裝,而非品牌打造。
三、產品能打敗品牌嗎?
答案是:不一定。
以小米為例,它剛出生時是品牌嗎?肯定不是。但它以互聯網直銷手機的定位,并進行相應的戰略配稱:源點人群、研發、商業模式設計、網站直銷的渠道設計、精準的廣告語“為發燒而生”,雷軍代言的互聯網媒體轟炸,精準的產品和價格,一出生就風華正茂,所向披靡,可謂一時風頭無兩。是產品打算品牌的經典案例。
喬布斯有一句名言:當產品人不再是推動公司前進的人,而是由營銷人推動公司前進,這種情況是最危險的。喬布斯把產品稱之為蘋果的地心引力。但請注意他這句話的辯證關系,不要斷章取義。好產品+好營銷肯定能打敗品牌,好產品+差營銷不一定成功,差產品+好營銷必死無疑,中國營銷史上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蘋果也有不成功的案例。
產品過剩年代的經營重心是什么,是顧客,德魯克有一句經典名言:“企業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如何贏得顧客選擇是企業的生命線。贏得顧客選擇的最好辦法當然是成為數一數二的品牌,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兩元法則。但可能嗎?答案不言自明。
那怎么辦?我想首先是觀念改變,思路決定出路,而思考的高度決定了思路,有思路就可以創造競爭優勢。
我始終認為中小企業在做戰略思考時,思考的原點應該是:聚焦和差異化。
聚焦就是要懂得舍棄。華西希望集團總裁王德根說——
初期的企業去聚焦,一定是資金聚焦。資金流失很可惜,有時候看到很多生意,東跑西跑跑了之后結果費用花了不少,錢沒賺到。甚至你分析的很多市場,多少是給你真的效益,這實際上就分散了你的資金,做強做大就比較困難。所以我認為創業型企業,非常非常要關注的就是資金的聚焦。資金的聚焦不只是用在哪里,還有費用的花消。之后就是人才的聚焦。初期的時候,為了創業盡量用那種志同道合的。資金聚焦可以把股東適度分散一點,這樣就以積累的現金流以小的代價做更大的一個市場。第三就是產品的聚焦。這是競爭的必然。
接著就是文化聚焦。你到底要做什么,一定要有個長大的基因。雖然小歸小,聚是聚,只是說有思路。從時間點來看,在初期階段,要抵制住心里的著急,第二個階段就是要抵制住誘惑,踏踏實實地走。我想小企業也會變成中型企業,中型企業也可以變成大型企業,大型企業也可以持續走下去,成為這個行業的排頭兵、領頭羊。
聚焦的方法有兩個:
1、成為品類第一。
競技比賽我們只記得冠軍,第一就是一切,切割一個特定領域,創造競爭優勢,正所謂“一根針,捅破天”,成為第一,產品就能打敗品牌。
中小企業的戰略就是聚焦、聚焦、再聚焦。超人一直聚焦內旋火猛火節能灶,迄今已迭代到11代,每代都有國家專利,其中第10代內旋火燃氣灶,僅一款產品便采用了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外觀專利,先后獲得中山市“美居”獎、佛山市“市長杯”工藝設計獎,并獲得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認證。2009年迄今,超人連續九年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3年,超人內旋火項目被列為國家創新基金扶持項目,這些榮譽的獲得,都是源于我們有效聚焦。
2、成為區域市場第一。
中國有句古話:“寧做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用在我們選擇區域突破時非常形象。
當年共產黨受國民黨圍困的時候,如果共產黨拉長戰線,跟國民黨死拼,那或許歷史要重寫了。共產黨采取的正是“區域突破”的戰略。第一,選好自己具備絕對優勢的地域發展,避開國民黨的鋒芒;第二,在自己選擇的區域建立根據地,再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在廚電行業,湖南的迅達、四川的前鋒、重慶的年代都是區域突破的成功案例。
選準最適合自己發展的目標市場,避免對抗性競爭,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在特定市場形成局部優勢。然后不斷復制,在復制中積攢能力和實力,慢慢蠶食其它的目標市場。
我認為這樣的選擇比較符合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
聚焦的目的,就是集中一切兵力,殲滅一小撮敵人——找到一厘米寬的地方,全力以赴把“一厘米”做透。聚焦到一個品類,做品類第一,是一種戰略考慮,而聚焦到一個產品,則是具體落地的手段。聚焦到一個品類,一個產品,單點突破,用盡全力,把這個點做到別人無法模仿。貪大求全往往是一個陷阱。做強才是中小企業的立命之本,一味求大,廣種薄收,只會讓自己抗風險能力越來越差,一旦市場不景氣就會轟然倒下。
正如稻盛先生所說:“類似于錐子,錐子能將力量集中在它尖端的一個點上,從而有效達到目的,其特點就是‘集中力’。像錐子一樣,把全部力量集中于一個點上,就能把事情辦成。所謂集中力,來自于思考的強度、深度、大小程度。要想做成一件事,強烈的愿望、認真的思考是起點。這種愿望、思考強烈的程度、持續的長度,以及在實現過程中貫徹的認真程度。”
為什么我們總會感覺企業越做越難,而這種艱難在中小企業尤為突出?因為很多企業定位不明確,不聚焦,卻想通過投機取巧賺快錢。中小企業本來資源就少,如果不聚焦在產品上,用工匠精神做好一個產品,步履必然會越來越艱難。產品過剩年代,單單做好產品還不行,因為每一個需求都有成千上萬個產品去滿足!怎么辦?在市場上下功夫,在營銷能力上下功夫,渠道協同,促銷協同,關注競爭,我們就可以搶到顧客。
產品能不能打敗品牌?一般情況下不能,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產品+營銷能力可不可以打敗品牌,我認為在特定的時間段和特定的目標市場是可能的。
至于打造品牌,我認為夢想還是要有的,試想,如果一個產品先在一個市場暢銷,然后在越來越多的市場暢銷,天天暢銷地地暢銷,自然就是品牌了。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