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制造基礎上發展智慧制造
一直以來,制造業都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我國更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制造怎樣實現轉型升級,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
那么鎖具企業應該怎樣看待中國制造與中國“智”造?中國“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認傳統制造,而必須要對自己的人口、國情,以及復雜的社會現狀有清晰的認識。推行中國“智”造,要跟“世界工廠”說再見,這個說法過于樂觀,也過于脫離目前的實際。對鎖具企業來說,中國發展智慧制造,并不是要甩掉傳統制造做新“智”造。而是要在傳統制造的基礎上,深入發展智慧制造。
鎖企“智”造轉型需面對四大挑戰
中國“智”造難在哪里?當前,傳統制造業面臨的壓力,既有來自發達國家,也有來自發展中國家。歐美國家提出了再工業化戰略、制造業振興戰略,重塑新的制造業優勢,而發展中國家現在有低成本優勢,我國目前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面臨兩方面的擠壓。
面對當前的“智”造瓶頸,中國鎖具企業需面對四大挑戰:一是傳統產業需從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密集型過渡;二是傳統制造需和市場融合,適銷對路;三是面臨人力資源的創新壓力;四是相關金融機構為新經濟提供的服務還比較滯后。
在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時代,傳統鎖具企業依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鎖具企業也需知,在推進整體行業轉型過程中,我國“智”造不是要替代和完全否認傳統制造,而是要在其基礎上更深入發展智慧制造。總之,鎖具行業的“智”造應為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 END -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